王婆婆,女,72歲,廣東湛江人。

       初診時間:2014年7月5日

       主訴:手部、足部關節腫痛,反復發作6年,加重1個月。

       病史:患者六年前出現手部、足部各關節腫痛,並有晨僵情形,經某人民醫院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。未服西藥,直接在中醫醫院以蜂針治療一年,緩解後認為已近痊癒,未再治療。1個月前,忽然腫痛加劇,前來本院就診。

       症見:手部肌肉萎縮,雙手第3指變形,雙側腕關節、雙側肘關節、雙側膝關節、雙側足趾紅腫疼痛,晨僵,生活無法自理,遇陰雨天疼痛加重。納差,二便正常。舌質淡,苔薄膩,脈弦細。

       中醫診斷:痹症(寒濕)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西醫診斷:類風濕性關節炎

治療:

       依照患者類風濕性關節炎情況選穴,先以蜂針針刺左曲池十分鐘,後針刺右曲池時即發生全身瘙癢,經口服馬來酸氯苯那敏1片(4mg)緩解。


       二診時間:2014年7月7日

       主訴:病史同前。患者自述返家後未有任何不適,全身關節屈伸較為輕鬆。

治療:  

       以蜂針針刺左右腳外膝眼,未再發生任何不適。


       三診時間:2014年7月11日

       主訴:病史同前。

治療:  

       患者返家未發生嚴重過敏,可以考慮加蜂針針數。因為患者左右手肘疼痛難以屈伸,除左右腳外膝眼,再加左右手肘的曲池穴。


       四診時間:2014年7月15日

       主訴:病史同前。

治療:  

       患者左右腳活動已有改善,將針刺左右腳外膝眼,改成左右腳內膝眼。依然選用左右手肘的曲池穴針刺,另外再加上左右各取一處指關節施針。


       以後逐漸加大蜂針的量,最高到18針,以阿是穴為主,再輔以臨近疼痛點的穴位。維持每週2次進行蜂針治療的頻率,持續至今。患者生活目前已能自理,關節腫痛情況改善。  


       按: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,是一種難以治療、複雜、反復難愈、致殘率隨患病時間而大幅增加,目前尚無有效根治的治療方法,中醫學屬於“痹症”的範疇。類風濕性關節炎蜂針治療上當疼痛劇烈的時候以“急則治其標”為原則,最常選取“阿是穴”來治療,然後依其症狀配合辯證取穴,往往收到不錯的療效。值得一提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易因“怕痛”而不敢活動,日子久了,關節慢慢彎曲,甚至於影響腕、肘等等關節伸展的活動,因此自身的肢體鍛煉相當重要。





阅读11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