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治療小兒咳嗽、發熱、肺炎、感冒、腹瀉時,通常會加入焦三仙、萊菔子等消積化滯中藥。


為什麼呢?

現在的孩子營養好、吃得多,通常都伴有食積的症狀。


在小兒疾病方面,食積生百病,百病以“積”為因,為本。


如果孩子吃得過多,超過了脾胃的受納腐熟和運化功能,未消化的食物就會積滯,腐敗,產生內熱,中醫上叫“積食鬱熱”。



簡單的說,就是吃的食物過多,不能及時消化吸收,在胃腸道堆積、腐敗、發酵,相當於在腸胃中“堆肥”,生熱,影響周圍臟腑功能,導致小兒各種疾病,給孩子和家長意帶來想不到的問題。


食積導致咳嗽


中醫有句話“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。”


食積會導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礙,出現水液代謝障礙,聚而成痰,需要從肺排出,肺氣上逆,導致咳嗽。

《醫學入門》:“食咳因積食生痰,痰氣沖胸腹滿者”。


食積生熱


食物不能消化,堆積於胃腸道,食積時間長了,會腐敗、發酵,在腸胃中“堆肥”,堆肥化熱,熱蒸於內,體表的溫度就會上升。

孩子有口臭,大便酸臭、甚至臭如敗卵,手心常有汗。


食積誘發肺炎




臨床上有很多小孩肺炎反復發作,也和食積有關,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:


第一,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。


食積損傷脾胃運化→脾虛生痰→貯痰於肺→痰阻氣道→痰鬱化熱→肺炎高熱。

第二,見咳止咳。


在肺炎後期,往往咳嗽痰多的症狀比較突出,很多家長認為“孩子咳嗽會把肺給咳壞,只要把咳嗽止住就好”,盲目使用止咳藥、鎮咳藥導致痰液不能咳出,留置於肺,稍有風吹寒襲,再次發為肺炎。

痰作為病理產物,貫穿於小兒肺炎發病的全過程,健脾化痰是預防和治療肺炎的關鍵治法。


食積致反復感冒



食積會導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礙。食物不能消化,堆積於胃腸道,“舊穀不去、新穀不納”,不能推陳致新,小兒出現飲食不振,脾胃虛弱,新的營養物質攝入減少,脾胃吸收功能障礙,營養不良,抵抗力變差,免疫力底下,容易出現感冒。

食積發熱,積滯的食物在腸胃中“堆肥”,出現內熱,內熱蒸騰,皮膚毛孔開放,容易感受風寒,出現反復感冒。


食積導致腹瀉


食積胃腸,阻滯腸胃正常升降,導致胃氣不降、脾不升清,出現腹脹痛、瀉下酸臭糞便,食積不去,腹瀉反復發作,難以治癒。

食積腹瀉不能盲目止瀉,要“通因通用”,“以通治通”,要消食導滯攻下,把胃腸中積滯去除,腹瀉自止。


食積導致便秘



食物積滯腸腑,腸道蠕動減慢,積久化熱,水分被腸道吸收,大便幹結,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,出現大便秘結不通。


食積導致貧血



古代兒科專著《幼科發揮》說:“太飽傷脾”,意思是說“小兒吃的太飽,會損傷脾的運化功能”。

脾具有把飲食物轉化為精微,將精微運送至全身,濡養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的功能,稱之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。


食積損傷脾的運化功能,導致脾虛,氣血化生不足,又加之兒童生長發育迅速,需要充足的營養,所以食積日久,很容易出現血虛,貧血。


食積導致夜啼



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“胃不和則臥不安”。


所以食滯於中焦脾胃,胃氣不和,肚子脹滿、甚至脹痛,睡眠必定不好,輾轉反側,睡眠不安;食積化熱,小兒心煩,容易哭鬧不安,出現夜啼。

中國的飲食習慣提倡:“五穀為養、五畜為益、五菜為充、五果為助”,就是說要以穀物為主食,肉類、蔬菜、水果為副食。


現在很多家長把副食提拔為主食,吃太多的肉類、水果,肯定容易食積,食積影響脾胃消化吸收,食積容易生內熱,出現反復感冒發熱,免疫力低下,營養不良,進而導致各種疾病。

現代孩子積食常有,除了日常要飲食有節、飲食結構合理之外,學會如何在家護理和處理孩子積食問題,非常重要,處理得當,可以避免引發孩子的很多疾病問題。


阅读10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