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十二時辰養生法

      古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,一個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小時。中醫理論認為,我們人體的十二條經絡,對應每天的十二個時辰,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“值班”。人體的經氣會隨著時間的流動,按照一定的順序流注,肺寅大卯胃辰宮,脾巳心午小未中,申胱酉腎心包戌,亥焦子膽醜肝通,意思說我們經絡流注首先從手太陰肺經開始,流注的時間是寅時(淩晨3:00-5:00),最後流注到足厥陰肝經,時間為丑時(淩晨1:00-3:00)。我們順應這種經脈的變化,採用不同的方法,來保健養生,這就是我們今天介紹的十二時辰養生法。
      寅時(3:00-5:00),肺經當令。按照中醫理論,子時為一陽生之時,猶如肚中之胎兒,寅時是人體陽氣開始升發之時,也是人體氣血從靜變為動的開始,此時陽氣就像出生之嬰兒,需要呵護和培育,因此應該要好好休息。
      卯時(5:00-7:00),大腸經當令。這個時候應該上大號,排出體內濁物。現在春天一般六時多已日出,日出之時我們不宜貪睡,晨起首先多活動四肢筋骨,叩齒咬牙或雙手按摩後腦,做“鳴天鼓”。
注:按摩後腦:兩手指交叉,抱在後頸枕下部,左右來回橫向搓摩約20次,力量要輕柔適中。叩齒咬牙:雙手掌輕按雙頰,先叩齒有聲36次,後咬牙無聲18次。鳴天鼓:雙掌掩耳,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在後腦輕輕敲擊枕骨,耳中聞擂鼓之聲約1分鐘,繼用無名指彈滑36次。
      辰時(7:00-9:00),胃經當令。此時最適宜吃早飯,補充營養。吃的宜清淡,吃七分飽即可,飯後可緩慢散步,但不宜做強度大的鍛煉。
      巳時(9:00-11:00),脾經當令。脾主運化,主四肢,因而脾經當旺之時,正常人四肢應靈活有力,步伐輕快,精神爽利。若四肢乏力,步伐沉重,應考慮脾的問題,及時找中醫師調理。此時人體陽氣旺盛,可行腦力活動,看看書,讓大腦運轉起來,但要注意勞逸結合,讓眼睛得到及時休息。
      午時(11:00-13:00),心經當令。此時是一天陽氣最盛之時,也是陽氣漸衰,陰氣漸升的轉捩點,中醫認為,午時為一陰生。午餐應吃得豐盛些,補充早上消耗的陽氣,但宜低鹽飲食。午時是天地之氣轉換的時候,宜稍作休息,睡個午覺,讓心陽得到休養。
      未時(13:00-15:00),小腸經當令。小腸主吸收,午睡過後可做少許和緩的運動,促進食物消化吸收。
      申時(15:00-17:00),膀胱經當令。膀胱經在中醫裏號稱太陽,中醫認為膀胱經與腎經是表裏關係,腎主腦,因而人的記憶力與膀胱經密切相關。這個時辰是很好的學習時間,記憶力和判斷力都很活躍,老年朋友這個時候可以看看喜歡的書籍,閱讀下報刊雜誌,保持大腦的靈活。
      酉時(17:00-19:00),腎經當令。腎藏精,中醫認為精是支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一種物質。元氣藏於腎中,是生命源動力所在。所以腎虛的老年朋友此時是補腎的好時機,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選擇經絡保健、中藥、食療等方法,並結合自身體質來調養腎。
      戌時(19:00-21:00),心包經當令。中醫認為,心為君主之官,本不受病,病邪入侵,心包受之,此時是陽氣準備收藏之時,適宜靜心養氣,為晚上休息作準備,可用溫水刷牙、熱水洗腳。
亥時(21:00-23:00),為三焦經當令。“亥“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孕育的意思,所以老人朋友想要身體有一個好的起點,就要從此刻擁有好的睡眠開始,對老年人而言,可能存在睡眠困難問題,但儘量在晚上十一點前進入睡眠狀態。睡眠品質不好,可選擇中醫治療。
      子時(23:00-1:00),膽經當令。這段時間正是中醫養生中特別強調的“子覺”時間,《黃帝內經》裏講“凡十一髒皆取於膽”,取決於膽的生髮,膽氣生髮起來,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。子時把睡眠養住了,對一天是至關重要。
      丑時(1:00-3:00),肝經當令。這個時候是肝臟最忙的時候,肝臟的新陳代謝及解毒功能于此時最強,因而這個時候需有好的睡眠,才能保證肝臟功能的正常運行。如果此時仍沒有入睡,則會嚴重影響肝臟功能,久而成之,肝臟容易生病變。

2014/3/5
南城仁安中醫門診部•和樂中醫
李樹根醫師

阅读17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