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年、一個月、一天當中,我們應該怎麼養生呢?
《黃帝內經》第二篇《四氣調神大論》專門介紹了一年當中的四個季節的養生方法。“四氣調神”就是指要按照春夏秋冬的規律來調養。這與中國人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是分不開的,春天是溫,夏天是熱,秋天是涼,冬天是寒,所以也要順應天時變化來養生。養生的重點是在於調神,即精神、情志的 調養。
而一個月、一天的養生,與一年四季的養生是相通的。
結合每個人體質的不同,找到適合自己的調養方法,讓每一刻都變得健康快樂。
春天三個月,古人分為孟春、仲春、季春。
春天這三個月,按農曆說就是正月、二月、三月。當然是從立春算起,到立夏前一天為止。春天三個月“發陳”,就是推陳出新。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春天的景色:“草長鶯飛二月天, 拂堤楊柳醉煙。”春風拂面,萬物復蘇,百花齊放,這就是 “發陳”。“天地俱生”,天地之氣都一起發生了,因此春天最大一個特徵就“生”。“萬物以榮”就是指繁榮、欣欣向榮,比如樹木發芽、開花都屬於繁榮的情景。
1.春天起居保養要點。
春天屬木,肝屬木。春天保養注意養肝。春天養生應該 “夜臥早起”,就是要晚一些睡覺,早一點起床。為什麼要晚一點睡,早一點起床呢?這就是跟春天的氣息相對應。因為春天到了,陽氣開始復蘇了,一天當中白天陽氣來得比冬天要早,夜晚到得要晚一些,所以我們要早一點起床,晚一點睡覺。並且要到庭院裏面散步,要“披頭散髮”, 舒緩自己的身體。女孩子這個時候就不要把頭髮紮得緊緊的,要鬆開來。這樣就會使得精神情志舒展、活潑,充滿生機,完全和春天的舒張的氣息相呼應。
春天要晚睡早起,就是要增加工作的時間,減少睡眠的時間,為什麼這樣呢?因為春天充滿了生髮之氣,白天變長,晚上會變短,所以人在白天工作時間要長點,晚上睡覺時間要短些。
我們對待自己的身體就像對待初生的事物一樣,要讓它生長,不要傷害它;要保養它,不要抑制它,給它生髮的機會;要獎賞它而不要懲罰它。就是說要呵護自己的身體,不要摧殘身體。這就是適應春天調養生氣的道理。因為春天的氣是上升的。如果違反了這個道理,就會傷害到肝臟、肝氣,到了夏天,就會發生寒性的病變,就會使得人們適應夏季盛長的能力減小。
中醫強調要順勢而為,順應春天之氣來養生。春天陽氣生髮的時候,如果不遵循它的規律來養生,體內的陽氣就會被抑制,氣機不暢,各種邪氣乘虛而入,就是老百姓俗話說的“上火”。
“上火”的表現有:眼睛紅腫疼痛,咽喉腫痛,牙齦出血 腫痛,大便乾燥等。
春天要注重養肝。如果沒有按照養生之道來做,春天的時候使肝氣受損,那麼就會引起夏季的病變,發生寒性病變。如果前一個季節沒有養好身體,淤積的病氣就會在下一個季節表現出來。
這就是養“生”之道,這裏的“生”是指狹義的“生”,春天的生髮的意思,春天主生,夏天主長,秋天主收,冬天主藏。
2.春天精神調養
中醫認為,春天是肝氣發生的季節,肝屬木,所以春天是木旺的時候,要注意養肝。這個時候精神要暢快,這樣才有利於肝氣的舒展。肝氣的特徵就是像春天一樣,要求調達、升氣、舒發。
如果精神要暢快,氣機不升發,人就容易鬱悶。中醫講肝在志為怒,心情鬱悶就容易發怒,發怒就會引起各種疾病。怒氣可以使氣血上湧,嚴重的時候會引起吐血、嘔血,甚至昏厥,也會傷到脾胃,引起脾胃消化功能的失常。
有一句話:“勸君莫打春來鳥,子在窩中盼母歸。”春天的這個季節不要去傷害鳥兒,因為鳥兒的孩子還在窩裏等著母親的歸來,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去傷害小生命。這說明了我們要保 持一種仁愛、慈悲的精神狀態。對於別人,我們要像春天一樣溫暖,要用鼓勵的態度,不要去懲罰他人,更不要傷害別人。 春天就是一個生氣的季節,萬物生機勃勃,我們也應該“生而勿殺,予而勿奪,賞而勿罰”。
可能大家聽說過這樣一句話:“女子傷春,男子悲秋。”這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因為春天從冬天過來,冬天屬陰,春天屬陽,也可以說春天是從陰到陽的過渡階段,是陽氣開始發動的時候。所以這個時候,不管是男性女性,心情也都開始“發 動”了,女性更容易“傷春”,還有一種說法是“懷春”。
在古代就有一個節日,“三月三”,古時稱上巳節。這一天 男女是可以合法私奔的,後來演變成三月三男女相會的節日,男女聚會,談情說愛。這是用日常生活來對治春三月產生的情 緒變化,用於治療“傷春”。
春天的養生還關係到下一個季節。這可以用五行相生的原理來解釋,春天屬木,夏天屬火,木能生火。現在木沒有養好,就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火,火一旦弱了,就會引起寒性的病變。